冯远、李毅峰对话:关于艺术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中企天津报道 www.zqtjnews.com.cn 时间:2022-06-21 11:27:38点击: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毅峰: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协副主席。
李毅峰:艺术的时代性是个永恒的话题。我认为,今天再次论及是因为当下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又使它有了再次论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艺术离不开社会,艺术是有时代性的,但又是超越时代的,而艺术家的生活却不能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这就提出了我们的艺术家在当下这个变化的社会中,应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这一问题。
冯远:首先从本源来讲,艺术是抒发艺术家情感、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承载非常深厚的思想内容,也可以通过笔墨色彩和富有吸引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结构来感动观众。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中很早就提出了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创作观,并以此指导创作。翻开美术史,就会看到那些载入史册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20世纪的中国,整个国家正处在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变化之大,变化之深刻超出预期的想象。涉及艺术这一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人们对于艺术、艺术的功能与价值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除了它本身应有的教化功能,还有其审美消费和娱乐功能,人们在认识艺术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更改变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创作观。这就要求艺术家要站在文化发展艺术创新的高度,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创作。
李毅峰:是的,所谓美术创作的时代性实际上涵盖了许多相关联的,不可割裂的层面,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艺术素养、审美趣味追求等,它是不同年龄段、受不同教育的人们,在认识理解东西方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观念、意识、思潮、艺术语言形式、艺术技巧时,自然产生的不同反应。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恰恰反映在对当代人的精神及大众精神的理解和追求上。
冯远:是啊,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美术创作既要面对我国国情,又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面对东、中、西部地域经济差别和不同社会层次以及消费水平不同所形成的落差。现阶段我国大众的社会教育程度、文化认知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取向,决定了过于传统和过于前卫的东西都不易被百姓所接受。我认为目前最受百姓接受的还是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包括一定程度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李毅峰:这里又会涉及到时代性与大众性的问题。美术创作的时代性如何体现于大众?成立于1870年的俄罗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美学准则为创作原则,选择了与当时俄国的现实社会、人民的生活、俄国的地缘政治、人文、民族历史等都有密切相关的题材,在肖像画、民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我认为,“巡回画派”的突破,是源于艺术家真正从生活中发现了题材,使之能以真实、淳朴和美的表达与大众拥抱。真正的时代性是可以体现大众性的,但需要艺术家自觉地走进生活,用思想和精神去碰撞和涵容生活。但大众性是否也同时反映了时代精神?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时代性更多地表现为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生活上。强调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作素材。当然,现在仍然需要强调。有些不解的是,在艺术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却有艺术离大众越来越远的现象。是大众没有接受力,还是艺术创作走偏了,甚或是不健全的市场机制造成的弊端?
冯远:艺术需要引导是毋庸讳言的,任何社会形态,任何社会制度下的艺术都需要引导,没有良好的引导,就不会有良好的接受力。刚才您所说的所谓“大众性”首先应该是指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能够被社会大众接受。艺术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是一个同步发展、互动的关系。作品必须服务于大众,于是才有了价值。当然,你可以表现梦境,可以表现天堂,但再奇妙的想象也一定是以现实生活的经验和理想来展开描述,诚如是,他最终还是离不开,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大众的一个公共审美标准,文化偶像和符号。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找到天下知音,引起共鸣。但当老百姓看不懂,甚至没有兴趣去了解你的创作意图时,这个作品的大众性就被阻断了。当代艺术的百花齐放让想象力、创造力创作插上了翅膀,但艺术的多样化过程被广泛地接受是需要时间的。毕竟多样化中有许多是非直观性的,它需要在艺术家和观众双方的沟通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这个加深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
李毅峰:现在创作中有一种“泛精神化”和“泛形式化”倾向,包括对传统的回归,有些人也认为回归的是“伪传统”。是不是现在创作中的“泛精神化”和“泛形式化”倾向也使得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脱离生活?或者说,许多艺术家是在为自我表现而表示为大众创作?
冯远:我们常说,艺术家在放下画笔完成创作的那一刻起,只能说是艺术创造劳动的告一段落,是否能引起效应,要看他的受众所产生的感应和共鸣。作品和观众能够最后形成一种审美层面上的共同升华,那这件艺术品的社会属性才能得到承认,也就是说,这件艺术品具有了大众性。一件作品,思想容量越大,艺术形式越新颖,艺术表现手法越娴熟,产生的视觉效果越丰富或越单纯,无论哪一个文化层次的人都可能会在你的作品旁驻留,那才能够说明你的作品与大众建立起了成功的沟通。
其次,是不是大众喜欢的就一定是好的作品,这里就提到了一个大众的审美口味和艺术鉴赏力需要不断引导和提高的问题,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大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生活普遍富裕、文化需求和多样性选择的自主意识普遍提升以及大众文化消费观念和购买能力提高的过程。置身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要主动去建立作品与人民大众沟通的桥梁,形成创作和审美互动的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服务于大众。这也是目前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您前面说的不健全的市场机制造成的弊端大概也是这个问题。
李毅峰:我觉得,从另一方面讲,真正为大众服务,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为所有的人服务。这里的“大众”概念是指在普遍社会生存状态下生活的、代表民族的整体性状况的广大人民。它们存在的性质是时代性的标志。这一标志是可以通过良性的市场机制来显现的。目前我们的艺术市场正在向规范化方向过渡,但,我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当今世界,以零售为主的画廊应该是第一艺术市场,拍卖是第二市场。我们的状况是,拍卖成了第一市场,有中国特色的笔会是第二市场,画廊落为第三市场。特别是第二市场的笔会,干扰了健康市场的发展。所以,这个不健全市场机制造成的弊端,其后果就是扰乱了大众对艺术标准界限的认识。而这种扰乱的继续将严重地影响中国画的创作观和学术建设,以及未来发展的文化属性。
冯远:是的,不能否认,市场经济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市场经济对艺术家最大的好处是你可在交易场上竞价,东西方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是一样的。即只有卖出好价位来的才是好作品,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这也使得相当一批很有实力的艺术家为了市场效应而在绘画风格和理念追求上出现了偏差,一味地追求市场,使他们失去了其原有创作风格中的很多闪光点,偏离了学术追求而表现得俗媚了,在某一段时期需要进入并占领市场,可以理解。但若一味以此为目标,那就出偏差了。而真正完善的市场,也仍然需要真正的好作品。
李毅峰:这可能是时代特征但不是时代性。时代性应是与时代文化发展并行的。这类画家自身的发展也有阶段性,但要看他的积蕴。如果把生活过程当作创作经验的积累过程,那么,他的经历就会在创作中发生作用。反之,其艺术就会江郎才尽。
目前的画坛活跃着各种创作新思想、新理念、新语言形式和新材料技术,包括高科技手段介入引发的美术创作观念上的变化。虽然近年来那些表现深刻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如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性绘画少了,但应该说还是有一批人有着这样的使命感,尤其是以画人物画、油画的中年为主的一批艺术家仍然在摸索着、坚持着。
冯远:其实另有一部分认为艺术不应单纯走市场化的艺术家们,他们在探究不断变化的作品载体,形式、材料,这也应值得肯定,因为他们毕竟是在研究艺术不断演变的形式和面貌,这其中包括一批中国的前卫艺术家,虽不能排除其中有一部分功利色彩,但是在推动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型态转变的过程中,凭籍他们的年轻执著和勇气,向绘画变革大步地走着,不论成功和失败。多少年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也许会重新看待这段历史,中国的美术史也会客观理智评价这段历史。我说的这些不包括那批已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以表现吃死孩子、用尸体表演等“创作”惊世骇俗的所谓行为艺术家,对于这种反社会,反人性、反道德血腥残暴的所谓“艺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会受到严厉抨击的,这是有些年轻人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接受教育及对艺术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的表现。
李毅峰:这类不良艺术反映了目前一些艺术创作者的文化内涵。这些人有的只有观念没有文化,猎奇寻异,找刺激;有的可能连观念也没有,炒作自己,制造新闻。所以,明代的董其昌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画外功夫。要想作品具有时代性,先得把创作的主体塑造成一个有全面素养的“时代人”。
冯远:是的,一个艺术家不应只是一个“技术人”,而应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素养,相应境界的理念,丰富的社会阅历的文化人。包括我们画家的人文素养,目前许多年轻人在政府办,社会团体办的展览等活动中,搞大型创作,希望借此机会争取获取社会和学术认可。在我做评委的多次活动中,发现其中有许多基础非常不错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文化素养欠缺,致使其作品“差一口气”而不能完善。而一件艺术作品若只有形式,那他获得的评价也仅止于形式;只有好的形式、好的表现方式、丰富的内容三者合一,融合了当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体现了积极向上精神的才算是一件好的作品,一件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李毅峰:今天,人们把艺术家与教师提高到同样的社会地位,就是要强调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不能光为强调个性、发泄小我而忘记了艺术的时代性。我们必须提倡反映现实生活,让正面积极的正能量作品占主流。今后我们还要大力地培养创作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用民族的优秀文化滋养他们,扶持反映当代人们生活面貌、生活状态、改革开放成果等一系列注重艺术品格的主题作品。这是社会和国家发展、大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大国的需要。
来源:中企天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