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天津高新区三十年:从科贸一条街到一区四园的华丽蜕变

中企天津报道 www.zqtjnews.com.cn 时间:2022-06-20 23:43:37点击:

1988年天津高新区获天津市批准建立,名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自南开区鞍山西道科贸一条街咿呀起步。1991年获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更名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4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获批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如今从市区西南侧的华苑科技园向东绵延,环抱渤龙湖的未来科技城核心区、承载滨海高铁站的塘沽海洋科技园、深处宁河腹地的未来科技城拓展区,一区四园构成天津高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从22平方公里扩展到240平方公里,注册企业从36 家发展至13000多家,历经30载,如今而立,风华正茂!


1.jpg

初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历史使命深植于血脉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天津高新区30年的成长史,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背景下激荡铺陈开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也是在这一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此后建立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春江水暖鸭先知。先行者总是对时代变迁有着极其敏感的察觉。1981年6月,天津出版了第一张《技术市场报》,在日后的发展中,这份报纸得到国家科委的高度关注,1989年更名为《中国技术市场报》。“那时大多数认为科研机构是公益性的,如果技术成果实行有偿转让,既‘不合理’,也没有先例。”时任天津市科委主任的王成怀对此感触颇深,在人们对技术是不是“商品”尚存疑虑的年代,《技术市场报》的出版,被视为“迈出更新观念的第一步”,它将技术明确地与市场连接起来,好似一声春雷,唤醒了实验室里沉积多年的科研成果,也为天津高新区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1984年5月,全国第一个有固定活动地点的常设“技术市场”在津开幕,进入市场的科研人员切身体会到科研成果想要转化为成熟“商品”仍是任重道远,补足中间环节已是当务之急。这,是时代对高新区的呼唤。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初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型产业开发区。”高新区作为国家战略被首次提出。

1986 年天津市科委组织立项调研,与北京、南京、上海、深圳一起,成为国家科委关于“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可行性研究”软课题的子课题之一。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1988年,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开始实施,这年3月,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几乎同时,1988年3月29日,天津市政府批复同意筹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就在批复当天,时任天津市市委书记、市长的李瑞环特为园区题字“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自此,天津高新区扬帆起航!

1988年12月,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从南开区新建的鞍山西道起步,天津大学达通科技开发部、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等36家高新区技术企业首批进驻。

1989年,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的天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在园区成立,两年后,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研讨会在此举行,1992年,这里成为国际行业组织访问的第一个中国孵化器。

1991年,历史的印记再次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邓小平为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时代以千姿百态的方式将“产业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天津高新区的血脉!自1988年建区,30年风云激荡,天津高新区擎起旗帜,一往无前!

渤龙湖科技园综合服务中心 (2)_副本.jpg

渤龙湖科技园综合服务中心


开拓:“摸着石头过河”,勇做时代拓荒者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也是天津高新区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1988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建立,由市科委成立处级单位“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规划、政策制定等管理事宜。1992年6 月17日组建局级行政管理机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标志着园区管委会正式成立。2004年7 月9 日中共天津市委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成立。

从机构设置到开发建设,一切都是从无到有。

1988年7月,天津市明确了在南开区建设科贸一条街作为园区起步区的实施方案。1991年,正在筹建的武清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园区规划,一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一时期,园区由政策区和武清新建区两部分组成,致力于制定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1992年,天津市在沿京津塘高新技术开发带建立北辰宜兴埠科技小区和塘沽海洋高科技小区。1994年12 月,《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三制的管理办法》正式实行。区划范围调整为华苑产业区、政策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辐射区(包括武清开发区、北辰科技工业园、塘沽海洋科技工业园)三部分,园区施行“一区三制”管理体系,对华苑产业区实行封闭行政管理,对政策区实行产业管理,对京津塘高速公路及产业带各辐射小区实行政策管理。

在刚刚起步的日子里,园区没有自己的建设用地,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企业税收也留在原有行政区内,后来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庞金华形容这段时期是:“起步维艰,在几个原有的行政区之间戳起自己的摊子。”1993年从南开区调任园区管委会任副主任的宣栋生则在回忆录中细致地写道:“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一,作为开发区它没有一寸土地。其二,作为新单位没有资金。其三,作为刚刚成立的一级功能区政府,没有建设审批、企业登记、税收管理等相应权限。面对一穷二白,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城,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一切都充满希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根植于心的创新理想,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高新区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1994年,在天津市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单位的鼎立支持下,园区第一片行使封闭式行政管理的区域——华苑科技园填土奠基。此后,天津高新区进入迅速发展期。1999年园区管委会取得华苑科技园环外部分的建设规划许可;2002年园区管委会结束了在天津图书馆和科研西路漂泊办公的历史,正式迁入华苑科技园华天道6号“红楼”,两年后搬入海泰大厦。如今,沿复康路一路向西,外环线内外已是一片繁华,天津市知识产权局、科技金融大厦、国际创业中心……彰显着这个区域的创新活力,环亚马球会、智慧山文创基地、枫叶国际学校……显现出这个这片区域的生活品味。

但,发展不会就此止步,当我们作别一个个老问题,新的问题又会迎面而来,当我们翻越层层山峦,新的高峰又耸立眼前等待登攀。今天的华苑科技园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总部基地、研发机构密集区、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将成为它在未来一个时期所面临的崭新课题。

不断破解新的难题,不断把握新的机遇,天津高新区就是这样,闯出一片又一片崭新天地。2005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正值拓展期天津高新区积极融入新区建设,2006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高新区管委会参与滨海新区建设,重点建设滨海科技园,这便是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的起始。2007年位于渤龙湖畔的滨海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2011年4月,中组部、国资委明确天津高新区滨海科技园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四家未来科技城之一。近年来,高新区第一学校、神箭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贝勒医院等高端公共配套日益完善,这片区域将瞄准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打造“未来科技城”的时代样板。

2014年,塘沽海洋科技园正式划归天津高新区核心区。依托于此,高新区积极融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用好海洋科技园资源优势,加速布局重大项目,2017年,中环股份、紫光云总部、深之蓝“海翼”深海滑翔机……一批龙头项目相继落户。以互联网、海洋经济、军民融合三大主导产业为方向的蓝图已经绘就,提升内力、做强优势将是未来主题。

2011年,高新区与宁河县政府就合作共建未来科技城拓展区签署框架协议,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高新区组团、开发区组团、宁河区组团、京津合作示范区四大版块,其中京津协同示范区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高新区、宁河区、开发区、首创集团,两市五方共建,这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颇具智慧的创新实践,也仍有许多无例可循的问题,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加以破解。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风光总在山峦叠嶂间。天津高新区,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开启一次又一次拓荒之旅。它是解放思想的先行者,是开荒拓土的建设者,是机制创新的探路者,而这些,都将促他成长,担负起“产业创新”引领者的历史使命!三十年栉风沐雨,回首过往、展望未来,不负韶华,唯有奋斗!


行政许可服务大厅_副本.jpg

行政许可服务中心


再扬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由原一机部电传所研究室主任张敬民创办的天津市普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天津高新区建区当年首批注册成立的企业之一,也是第一批从创业服务中心 “毕业”后进入“园区”再发展的民营企业。寻着公司的成长印记一路回望:

1988年,公司诞生,租用民房,2名员工;

1991年进驻园区创业服务中心,使用550平米办公面积,员工40人;

1998年,在华苑科技园购地12.8亩,自建普辰大厦,员工逾百人;

2005年,建成大港生产基地,占地100亩,年营业额过亿。 

这是高新区企业颇具代表的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为起点,经培育孵化,实现产业化。不单纯是招商引资、做大规模,更要守护幼苗、培育孵化,这是高新区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也注定这个区域将面对数量多、体量小的创新主体,将面临诉求多元、抗风险能力弱的特殊困难,但天津高新区始终对自己的使命有着清醒的认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回首三十年,天地伟业、中源协和、天堰医教、重钢机械、赛象科技、力神电池,华海高圣、飞腾、麒麟、中科曙光、南大通用、华翼蓝天、海翼滑翔机……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于此,挺起自主创新的脊梁;电子十八所、航天五院、航天十一院、军民融合研究院、中科先进院、浙大滨海研究院、天津药研院……一个又一个高端院所落地于此,走向市场焕发别样生机;360、磁石云、今日头条、58到家、亿云共享、道本科技、曹操专车、途牛国际……一批又一批民营企业活跃于此,以科技创新立于时代前沿,不断成长壮大。截至2017年底,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过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破千家,占全市四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87.2%;营利性服务业实现收入242.73亿元,增长46.6%;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4.2%,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十年来,围绕产业创新的使命担当,天津高新区做强主导产业、营造双创环境、加强党建引领、优化行政效能、推进产城融合、助力精准扶贫……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的昭示!

2018年,中国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拐点,从力求知识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业园到培育自主创新生态的创新经济体,时代再次向高新区发出强有力的召唤。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要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加快成长的步伐;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要求产业创新的培育者贡献更多改革智慧,形成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命题,要求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肩负起更多社会担当……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中期工作会上,天津高新区聚焦差距、自查短板,为的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行为,摒弃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桎梏,轻装上阵,再次出发。(魏翀)


深度

Depth更多

圈点

Punctuate更多

思维Reversed更多

版权所有 © 2006-2023 中企天津报道 | | 举报电话:1671026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