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人民币国际化”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企天津报道 www.zqtjnews.com.cn 时间:2022-06-20 22:39:48点击:

“人民币国际化”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不过,一种货币究竟怎样才能“国际化”?历史上有哪些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是一件好事吗?
  货币国际化ABC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发行的纸币可以跨境流通,成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根据货币国际流通和储备的比例,国际化程度排在各国货币首位的就是所谓“主要国际货币”。  
  货币国际化有好处。首先是方便,特别对进出口及信贷双方的结算,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和汇兑风险。其次,能给本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业务。第三,他国得用实物或服务向发行国换取货币,也就是“铸币税”。同时,国际货币发行国还拥有相应的国际政治声望。
  但国际化带来的也不尽然是好处。货币国际化后,需求量波动增大,给央行控制货币增加困难;另外,央行的决定在国际经济会中被放大,无形中增加了国际责任。同时,大家都想要储备货币,自然导致升值,制造业丧失出口优势。
  那么,货币是怎样“国际化”的呢?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effrey Frankel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有人坐下来设计一种国际语言,论简洁、优美、实用,恐怕都不是英语,但英语在现实中的确是流通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国际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件类似的事。
  美元:如何挑战英镑
  为讨论货币国际化问题,Frankel对历史上国际货币此消彼长的态势展开分析。1872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越英国,但当时的美元没有挑战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英镑1899年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三分之二,排在后面的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占比总和不及英镑一半。美元当时还不被国际社会信任,这与当时美国的金融业水平有关。1907车金融危机中,美国要依靠私人银行家出面协调解决,这怎么让人相信美元具有国际领导力?
  创建美联储客观上改变了这种情形。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加之一战借款改变国际信贷关系,让美元逐步走强。不过,美国并没有主动推动美元国际化。Frankel认为,美联储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建立的,宗旨不是国际货币化。美国当时有兴趣也没能力成为世界霸权。
  美元何时取代英镑?有人说美国国际贸易额一战时就超越了英国,具备了国际货币地位;有人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变成实际的本位货币;有人说1954年美元在各国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越英镑是标志;有人认为,英国强制英联邦国家用英镑,把美元“上位”时间拖后。
  马克:从被看中到被安乐死
  1960年代末,越战开销越来越大,加上国内通货膨胀,美国收支状况不平衡,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那种保值光环受到质疑。美国一方面启动利息平衡税,加强资本管控;另一方面逐步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导致美元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这时,一种存在时间不长的货币因为信用良好受到重视,那就是1948年发行的联邦德国马克。不过,德国并没有货币国际化的愿望,因为马克升值会影响制造业竞争力。即便德国央行可以通过买进美元维持马克汇率,还是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伤害依旧。
  尽管不乐意,德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增长迅速,客观上给马克国际化提供基础。1989年,马克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比20%,为历史最高点。
  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速放缓,让马克国际化基础受影响;政治上,德国不希望邻国因两德统一感到威胁。欧元的出现让德国顺利完成马克“安乐死”。
  创立欧元是个政治决策,而非出于经济考虑。欧元一开始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准备。不仅和美元的经济基础规模类似,还继承马克的坚挺,跻身国际货币行列。主权债务危机也给欧元带来机遇,特别是欧元债券一旦发行,可能会进一步推动欧元国际化。
  日元:一开始是拒绝的
  与马克同期在国际货币中显露头角的是日元。二战后,日本“出口奇迹”是日元国际化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开始在储备货币中增加日元比例。
  1980年代,日本出于出口竞争力考虑,反对日元国际化。当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国际贸易和清算使用日元比重不大。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金融政策逐步放开,但由于美国利率高,资本实际上是从日本流向美国的,美元升值压力还是不小。
直到日本向美国妥协,主动干预市场,日元才在1985年至1987年对美元大幅升值。
  1991年,日元在各国储备货币中占比达最高峰9%。90年代,日本政策上推动日元国际化,以减少国内企业汇兑风险,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例如1996年的金融证券自由化政策。但由于经济下滑,日元逐渐丧失成为国际货币必要的经济和贸易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一度又成为国际资本避风港,但日元已经难以回归当年的国际地位。
  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
  Frankel认为,就像美元、马克和日元这些国际货币的变迁那样,一国货币想要拥有国际地位,要满足很多因素。
  首先,经济和贸易活动的规模是国际货币的根本基础。这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贸易额等衡量。另外,石油等主要原材料的贸易结算方式等也是影响国际货币地位的因素。
  其次,国际货币必须依靠本国开放、自由、完善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就是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基础,法兰克福、东京也发挥了类似作用。
第三,对一国货币保值能力的信心也是国际货币的基础。1970年代,美国贸易赤字影响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而保持低通货膨胀的德国、日本货币那时就被看好。
  最后,国际货币当然要国际流通后,也就必须有境外流通网络。
  根据这样的标准,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多远?Frankel分析,中国企业近年来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外国央行也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香港逐步形成了人民币海外市场。另外,2012年深圳企业获批从香港银行用人民币借款。这些似乎都是“国际化”迹象。
  不过,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依旧不高,政策性管控严格,跨境资本流动受到限制。另外,人民币债券和存款在境外的比例仍旧不大。国际化?好像还远。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矛盾的命题:出口导向经济要避免外资大量购买中国资产,货币国际化却要求放开限制。中国的决策者要干什么?Frankel猜测,要么是货币国际化的好处比出口导向经济更优先?要么中国没有意识到两者的矛盾?要么就是中国上层精英希望以国际化来应对出口经济面临的困境、应对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当然,还有可能是三者皆有。
(作者:宿亮)

深度

Depth更多

圈点

Punctuate更多

思维Reversed更多

版权所有 © 2006-2023 中企天津报道 | | 举报电话:1671026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