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既要做“减法”就得付代价

中企天津报道 www.zqtjnews.com.cn 时间:2022-06-20 22:22:44点击: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社评说,中国依赖投资、靠信贷助推、注重出口、以低成本制造业拉动的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这一点即便是对最乐观的观察人士来说,也已是非常清楚的事实。尽管货币政策的宽松已吹起新的资产沲沫,但实体经济仍在继续放缓。在今年即将过去之际,中国精英作为经济舵手的可信度,看起来远远低于几十年来的水平。自2014年11月以来,中国已六次降息,投资却一直在下滑。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缓解,主要是由于中国将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消化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建筑和投资热潮中积累起来的过剩产能和债务。多数投资的资金都来自国有银行提供的借款,而即便大规模债务积累已令中国成为全球负债最重的经济体之一,眼下中国的总体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仍在攀升。中国领导人需要摆脱对明显已不再奏效的货币政策的依赖,必须开展真刀真枪的改革,而不是像他们到目前为止所做的那样修修补补。这一改革应首先包括让产能过剩行业里的亏损企业破产的明确决心。其次应该做的,是分拆臃肿的国企,打破他们在许多重要行业享有的垄断地位,然后再对国有银行体系中坏债的真实规模进行如实统计。最后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举措是,中国领导人不应只能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声音,这导致他们无法在经济问题演变成危机以前,对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准确的认识。

 

【主持者言】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老实说,初闻之时主持者还是有点吃惊的。因为其中的前三项任务都是以“去”字打头,而在以往,政府往往都是强调要“稳增长”并以此为首要任务,如此明确无误地声称要做“减法”,还是很少见的。可见大领导是“痛下决心”了。仅就这一点而言,的确显示出了值得称道的勇气和魄力,若果真照此去做,这难道还不算是上述社评所说的“真刀真枪的改革”吗?要知道,要厉行这些“减法”短期内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当前的中国经济本来就处在一个增速不断放缓的调整周期,在这个时候做这些“减法”,经济增速势必会进一步下降。当然,有人或许会说,政府提出这几个“去”,不等于就不重视稳增长了,现在做减法”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做“加法”。这样解释当然没错,但事物的发展总还是有先后次序的:你得先做好“减法”,后面才有可能做“加法”。从逻辑来看,高层既然提出上述五大任务,应该是做好了容忍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之准备的。果如此,则中国经济转型就真的有望了。让人担心的是,有关部门会不会又搬出惯用的“辨证句式”,道是“既要……又要……”,像以往那样企望“鱼与熊掌兼得”呢?自“4万亿”计划至今,我们不就是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的吗?不就是因为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舍不得让经济增速降下来,因而采取了许多刺激措施,积累到今天,非但结构未能有效得以调整,还导致了那么多的产能过剩、那么高的房地产库存、那么多的债务,而且最终也没能“顶住”经济增速的回落吗?希望这一次,我们能真正信一回人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踏进两条河流(又一说是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简单的哲理,真正按经济的客观规律来行事。

【又言】1月4日,《人民日报》再次以“权威人士”的名义发表社论表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指“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强调要解决中长期增长问题,必须致力于采取重大举措进行结构性改革,这个过程中会有阵痛,但如果不抓住窗口期,明天可能面临更大痛苦,同时还指出“必须斩钉截铁地处置‘僵尸企业’”等等,其推动改革调整的语气之坚决,态度之果敢,实为罕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高层已真正下决心为此而承受今年内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调的代价呢?从这篇文章看,今后政府的经济工作思路将有重大调整,甚至有可能摈弃“凯恩斯主义”的某些原则了。


来源:中企天津报道

深度

Depth更多

圈点

Punctuate更多

思维Reversed更多

版权所有 © 2006-2023 中企天津报道 | | 举报电话:16710267953